疫情对全球经济数据的拖累开始真正显现——江
一,债市展望:疫情对全球经济数据的拖累开始真正显现
周四利率出现分化,早盘3-5年下降多,10年下的少;午后10年利率大幅下行,而5年利率出现小幅反弹。对于午后利率的下行速度较快的原因,市场众说纷纭,也有一些猜想。我们认为,如果是降息预期,5年利率不应该反而出现反弹。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只是很遗憾,我们不知道。当然,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觉得其实也都不重要,毕竟中期内利率下行趋势还在,而且曲线确实很陡,持券待涨就好。正如我们昨天日报的观点,5Y利率已下,10Y还会远吗?
今天下午公布的欧元区PMI数据显示,欧元区4月制造业PMI初值33.6,创2009年2月以来新低,预期39.2,前值44.5;4月服务业PMI初值11.7,创历史新低,预期23.8,前值26.4;4月综合PMI初值13.5,创历史新低,预期25.7,前值29.7。德法两国制造业、服务业和综合PMI均创历史新低。这表明疫情对欧洲经济数据的负面影响开始充分显现。
此前3月全球经济数据的下滑幅度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和蔓延主要是从3月下旬开始的,3月各国经济运行情况还相对正常,受疫情影响有限。随着3月下旬疫情开始快速蔓延,各国都先后采取史无前例的封锁措施,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才开始真正显现,尤其是限制人员流动的管控措施对服务业带来重创,因此4月经济数据才是观察疫情对经济真实影响的窗口。
未来随着欧美各国4月经济数据逐渐出炉,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究竟如何也将逐步揭晓,金融市场对全球经济的预期也将得到修正。此前欧美股市的反弹体现了对全球经济过度乐观的预期,随着4月全球经济数据逐步出炉,金融市场对二季度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期将再次升温,避险情绪进一步上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我们也梳理了一下春节后5和10Y国开的走势。今年以来,5Y和10Y国开利率的走势非常清晰,第一、第二个阶段5年和10年利率的变动幅度和拐点都比较同步,10-5y利差保持平稳;进入第三个阶段,5年先于10年快速下行,幅度在6bp左右,远超10年,两者利差扩大。催化剂在于3月中旬OMO利率降息,而后4月初定向降准,导致中短端利率持续加速下行。当前5年和10年利率都已经处于第四个阶段平台期。所以第三个阶段末期,到第四个阶段,基本上体现出市场对长端相对谨慎,对中短端利率相对乐观的情绪。
现阶段和08-09年利差走扩的阶段类似。对于短端,资金面宽松,中短端利率尚处于下行通道。对于长端,过去是08年四万亿之后,09年经济趋于复苏,长端利率下不去,利差走扩;而现在,全球疫情导致的经济社会停滞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复苏不会像09年那么快,但在复工复产的带动下,4月份经济至少不会比1-2月更差,同时目前长端利率已经处于新低的水平,所以市场对长端的态度更为谨慎,制约利率下行。因此目前10-5y利差仍处于陡峭化阶段,而前期5年利率下行比较快,其性价比相对10年偏低,在没有看到明显的消费和生产大幅恢复的情况下,10年期债券相对安全。当然,如果未来经济低于预期,甚至转为下行,那么对于10年债券是比较好的机会,这种情况短期需要等,但是目前还没看到经济恢复的拐点,持有10年依然安全。
二,江海证券早盘市场策略
海外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油价和股市反弹,国债利率上升。疫情方面,全球新增确诊病例继续下降,其中美国延续下行趋势,意大利等前期较为严重的欧洲国家新增确诊病例小幅反弹。国内方面,4月份第三周汽车销售继续反弹。市场利率走势调研看,市场依然对3年品种的乐观情绪强于10年品种。短期内,我们认为需要关注下午三点以后海外市场经济数据的发布;另外也需要关注风险偏好回升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考虑到最近利率已经有所下行,而暂时未见明显的催化剂,我们认为短期内3-5年利率继续下行空间有限,10年品种或维持纠结的行情,甚至利率会小幅反弹。当然,我们认为中期内利率下行趋势并没有结束。
三,江海证券午盘总结
早盘利率出现分化,3-5年下行幅度较大,10年波动不大。目前的情况和我们今日作的市场预测调研结果一致。3-5年利率下行表明目前做多热情浓厚,而10年的纠结则源于对经济复苏的担心和短期股市的波动。午后需要关注的是股市的波动,今天10年品种基本围绕股市波动而波动;下午三点后关注海外市场陆续公布的4月份宏观数据。
四,消费跟踪:汽车消费持续改善
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第三周乘用车零售销量平稳恢复,在基数较上周明显回升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同比-0.5%的增速;4月1-3周乘用车零售同比-7.3%,降幅较上月收窄近40个百分点。除汽车外,房地产销售也出现明显改善,截至4月21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2%,降幅较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生产方面,6大电厂日均耗煤绝对水平基本保持平稳,但由于去年基数偏低,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6个百分点至-13.6%。总体来看,高频数据显示4月消费反弹快于生产,与3月形成明显对比。我们认为这主要与下游相关企业加快复工,疫情期间的存量需求集中释放有关,未来新增消费订单能否持续改善有待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