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占据“融资C位”:公司债募资近2.7万亿
注册制占据“融资C位”:年内科创板IPO规模在A股占比超五成,创业板“百日”成绩单获赞,公司债募资近2.7万亿
民众国际期货官网:证事听
作为资本市场的头等大事,今年接棒科创板的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每一步动向都备受瞩目。从时间线上看,自深交所6月22日受理存量企业平移的IPO申请至十一假期,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启动已满“百日”。
事实上,对于已进入“而立之年”的资本市场来说,无论是科创板、创业板乃至债券市场而言,注册制的推行无疑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及效率。那么,其正向效果究竟如何呢?接下来就跟小编一探究竟吧……
年内科创板IPO募资规模在A股占比超五成
近日,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行业头部企业陆续向科创板IPO进军。小编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0月9日,今年以来,今年以来,A股IPO企业数量达294家,合计首发募资3557.38亿元。其中113家公司登陆科创板,合计首发募资1872亿元。也就是所,年内仅科创板IPO公司数量占比就达38.44%,且募资规模占比更是高达52.62%,超过五成。
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表示,科创板是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其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科创板在A股市场中融资比例的不断提升,体现了注册制的优势,同时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
具体来看,今年登陆科创板的113家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两个行业公司数量和募资规模较高,分别有40家和26家,首发募资规模分别为1051.85亿元和366.64亿元。
胡麒牧认为,短期来看,一方面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前三季度数字经济各种业态焕发出极强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对于疫苗的巨大需求。从中长期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科技是未来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生物产业是我国亟待补齐的短板。科创板融资的行业结构既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现了资本市场对相关领域的支持。
除了已上市企业,科创板仍有数量庞大的后备军。上交所网站显示,截至10月9日,科创板IPO后备军企业数量达216家,预计首发募资合计2859.09亿元,其中32家已经提交注册,19家通过上市委会议,111家处于已问询,24家处于已受理,另外有30家因财报更新等处于中止状态。此外,有10家企业IPO注册生效,处于待发行或发行中。
小编注意到,在上述后备军中,蚂蚁集团、吉利汽车IPO审核效率非常高。蚂蚁集团科创板IPO注册申请于8月25日获上交所受理,9月22日即提交注册,历时仅28天。吉利汽车科创板IPO注册申请于9月1日获得上交所受理,9月28日即通过上市委会议,历时仅27天。
胡麒牧表示,蚂蚁集团和吉利汽车是各自所在行业的重要代表企业,这说明科创板在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扶持科技创新和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
此外,随着科创板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制度的落地,科创板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小编据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自科创板再融资制度出台以来,已经有嘉元科技、中微公司等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抛出再融资计划。上交所网站显示,9月28日,嘉元科技公开发行可转债的申请获上交所受理,计划募资12.50亿元,此为科创板首单再融资申请。
创业板注册制启动逾“百日”专家点赞审核效率提升时长缩短
自深交所6月22日受理存量企业平移的IPO申请至十一假期,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启动已满“百日”。从数量上看,截至10月9日记者发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共受理399家企业首发上市申请、193家企业再融资申请。
东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邓利军表示,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进一步加速我国资本市场迈向更加成熟、健康、有序、公平的直接融资市场。整体上看,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以来,在企业融资端主要呈现两大亮点:一是发行速度大幅加快,二是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再次提高“门槛”。
具体来看,在深交所累计受理的399家创业板注册制企业IPO中,剔除3家已终止的企业外,42家已注册生效,28家提交注册,23家通过上市委会议,1家暂缓审议。此外,处于已问询、已受理和中止状态的分别有99家、30家和173家。在42家注册生效的拟IPO企业中,已有35家成功上市。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表示,目前创业板注册制采取“3+3”安排,即交易所问询时间小于3个月,公司回复时间小于3个月;交易所通过审核问询后,提交证监会20天内决定是否注册,无疑大大压缩了企业的上市排队时间。据测算,2020年非注册制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平均排队时间为534天,而8月份后创业板注册制新上市公司的平均排队时间仅为49天,非首批注册制新股则平均为63天。
从再融资角度看,截至10月9日,深交所累计受理19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从进度看,剔除12家项目动态已终止外,30家企业再融资注册生效,36家提交注册,11家通过上市委会议。此外,处于已问询、已受理和中止状态的分别有90家、7家和7家。
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表示,创业板注册制维度下,提高审核透明度和效率改革中对于审核进程的电子化公示,以及首发上市和再融资时限的明确,能够降低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不确定性和相关成本;叠加精简优化发行条件改革中对于净利润要求、预计市值要求、盈利要求等的调整,以及对于特殊股权结构和红筹企业上市的支持,无疑有利于更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实现融资需求,进而助推更多新兴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385只公司债注册生效 合计拟募资近2.7万亿元
注册制维度下,公司债发行规模正快速增加。小编据沪深交易所官网数据统计,3月1日至10月9日,沪深交易所公开发行公司债注册生效共385只,拟发行规模合计26856.42亿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表示,公开发行公司债实施注册制后,发行速率加快、发行条件优化、发行品种增加,促进了公司债发行规模今年的扩张。同时,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维护企业现金流,保障企业融资规模十分紧要,增加债券融资有效地补充了大中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保障了主要市场主体。另外,在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政策推动下,债券融资愈发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今年3月1日起,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正式实施注册制。3月2日,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面向专业投资者)获上交所同意受理,成为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实施注册制后首批获得交易所受理的公司债项目。数据显示,上交所公开发行公司债注册生效共284只,拟发行规模合计21000.47亿元;深交所公开发行公司债注册生效的有101只,拟发行规模合计5855.95亿元。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表示,从货币政策环境来看,流动性充裕给公司债发行创造了条件;从效率上看,注册制实施也给公司债审核提供了便利;总体上,公司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使得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今年以来,公开发行公司债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疫情防控债应运而生,对支持疫情防控领域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5月份,沪深交易所发布开展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发行人在试点期内,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公司债券,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数据显示,上述注册生效的公开发行公司债中,债券名称中标有“疫情防控债”的有18只,拟发行规模合计259.5亿元。
郭一鸣表示,公司债规模扩大的同时,“疫情防控债”帮助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对于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提供资金支持,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复苏。未来,需要继续优化和完善债券发行制度和环境,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债券融资支持的力度。
陶金认为,注册制下,公司债的发行规模扩张首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直接的资金支持,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强心针”和“及时雨”的作用。疫情防控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受疫情冲击更严重的相关企业和在防控疫情工作中的重要企业的融资需求开通了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