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看区域之十:安徽城投怎么看?|安徽_民众
【天风研究】 孙彬彬/谭逸鸣(联系人)
摘要:
近年来,安徽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先天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省内地级市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经济板块:
总体来看,合肥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整体发展水平最好;皖江城市带工业发展较好;皖北经济圈主要推动工程机械、农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皖西地区主要依托铁矿等优势矿产资源;皖南地区则依托黄山景区积极推动高品质旅游产业发展。
具体择券考虑来看:
(1)合肥都市圈: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凸显且政策资源倾斜明显,安徽集全省之力发展合肥,产业打造倾注大量资金(如打造京东方),区县当中,肥西县经济财政实力较好,其主平台(肥西城投)资质较好,可积极参与,但巢湖市及庐江县整体经济财政实力均较弱,但受合肥区位带动,属可挖掘主体;此外合肥高新区整体发展定位较高,主建设平台可挖掘;芜湖经济体量处安徽省第二梯队,综合经济实力和债务水平来看尚可考虑区县主体(区强县弱),区域内区县主体可挖掘;
(2)皖江城市带:滁州2019年GDP增长较多(因为滁州以轻工业为主,GDP重新核算前有诸多小工业作坊未纳入统计,实际增长没这么多),市本级滁州城投业务纯净(投融资管理团队较为专业,整体比较稳健)属配置主体,滁州经开区整体实力较强,主平台同创直融占比较高(年内有计划一定程度压降),融资结构偏短期化并且积极调整优化债务结构的意识还需观察,建议积极关注,而区县整体实力较弱且部分有出现过信用风险事件,需审慎考虑;安庆、马鞍山及宣城经济财政实力弱于滁州,市本级主平台瑕疵较少,属正常配置主体,但马鞍山债务率偏高,近年市内产业面临转型(如近期华菱星马被出售至吉利,当然这也是马鞍山对其未来产业发展转型的考虑),区域内除江东控股外需把控风险,机构可根据自身需求进一步挖掘(区县较弱需审慎);铜陵及池州整体经济财政实力较弱,且债务率较高,尤其铜陵属重工业城市转型较难,建议审慎考虑。
(3)皖北经济圈:阜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轻工业和白酒产业为支柱,整体城市发展相对较好,区域内平台基本整合到阜阳投资下(核心板块一套班子运作,可积极参与),但并表的区县主体(其债务水平较高,当前处于存量滚续状态)并不统筹管理,目前处于存量债务滚续状态;蚌埠及宿州经济财政实力弱于阜阳,整体债务水平适中,市本级主平台(很纯净)可积极考虑,但蚌埠投资以及园区平台需审慎(目前还处于早期建设发展期);亳州以酒兴市(原属阜阳)经济财政实力接近宿州,但债务水平偏高,建议审慎考虑;淮南及淮北支柱产业均与煤炭相关(在全国来说资源禀赋优势不明显,产业转型较难),债务率适中,市本级主平台较为稳健。
(4)皖西及皖南地区:六安属安徽省内第三梯队城市,债务水平偏高,市本级平台可进一步挖掘;黄山虽经济发展水平较弱,但平台也较少,存量和新发债均较少,配置上来看关注本级唯一平台黄山城投即可。
近年来,安徽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先天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目前安徽省拥有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八大主导产业。
在市场寻求高票息短久期的当下,安徽城投属机构可积极寻求配置的区域范围,经济水平中游而债务相对较低,对于安徽省内各地级市如何区分?各地级市内如何进行选择?
本文延续城投债分析框架:首先分拆业务来看,城投平台的偿债民众国际期货官网一部分来自市场:这部分又可区分为准公益性项目(观察本身收入稳定性)和经营性项目(具体分析);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于政府:城投平台来自政府的收入部分除了对应特定项目的专项收入拨付外,重点观察该区域经济、财政整体实力。本文从安徽省各地级市综合实力出发进行分析,进而对其地级市内平台整体信用资质进行评估。
安徽省内各地级市经济财政债务情况如何?
根据《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安徽省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经济板块,包括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北经济圈、皖西和皖南地区。各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总体来看,合肥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整体发展水平最好;皖江城市带工业发展较好;皖北经济圈主要推动工程机械、农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皖西地区除依托铁矿等优势矿产资源,推动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的发展外,还挖掘革命老区特色发展康养产业;皖南地区则依托黄山景区积极推动高品质旅游产业发展。
观察经济区内各地级市2018年经济财政数据:合肥都市圈中,合肥市经济财政实力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且债务水平全省最低,芜湖市经济财政水平虽落后于合肥,但也在全省前列,整体债务水平也处于全省低位;皖江城市带中,滁州市2019年GDP有较大增长,从而超过安庆和马鞍山,居全省第三,而铜陵市安徽省唯一GDP负增长的地级市,此外,马鞍山、铜陵及池州的债务水平较高;皖北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类似,阜阳GDP规模最高,亳州、淮南、淮北的债务水平偏高;皖西六安经济财政实力强于皖南黄山,但债务率偏高。
进一步来看,地方政府财力对于平台偿债的兑付能力涉及两方面:(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关注当地产业税收收入);(2)土地出让收入;那么这两部分收入的源头分别来自哪?我们对此进行分析。
1.1.税收角度如何区分?
首先,各地级市税收收入的稳定性来自于当地的产业实力,观察安徽省各地级市历年税收收入及税收占GDP比重情况(一定程度反应产业创税能力):近年来全省大部分地级市税收增长较明显,但铜陵、池州、黄山三地的税收呈现下降趋势;税收占GDP比重都小于10%且近年来下降明显。
合肥都市圈:合肥的税收收入规模远高于其他地级市,且处于稳定增长阶段;芜湖的税收规模虽远小于合肥市,但远高于安徽省其他地级市。此外,合肥、芜湖两市的税收占GDP比重相对较高,但近几年呈逐年下降趋势。
皖江城市带:滁州的税收规模近年稳步增加;安庆、马鞍山、宣城三市的税收规模接近,整体表现优于铜陵和池州;从税收占GDP比重来看,铜陵、池州的产业创税能力近两年呈现断崖式下降状态;宣城2014年产业创税能力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安庆的税收占GDP比重最低,但相对稳定。
皖北经济圈:各地级市的税收规模及产业创税能力较为接近,宿州的税收及占GDP比重相对较低;不同于全省主要地级市税收占比下降明显的状态,阜阳、亳州两市的税收占GDP比重有逐年增加趋势。
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的税收规模不高,但18年税收占GDP的比重相较14年有明显上升;黄山的税收规模全省最低,税收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也呈现明显下降状态,产业创税能力有所下滑。
追根溯源,税收角度重点关注企业税收,从各地级市产业布局来看,产业结构合理且产业运行稳定的城市,税收可持续性更强。
首先结合产业结构,观察各地级市支柱产业以及当下重点战略布局产业情况:
合肥都市圈:整体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合肥以家电、装备制造、新型显示为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布局也主要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芜湖市以现代农业、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未来重点布局产业集中在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等行业。
皖江城市带:总体以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主。其中,铜陵的铜产业特色明显,第二产业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地级市;宣城的宣纸特色带动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产业,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高;马鞍山是现代加工业制造生产基地定位,拥有马钢、华菱星马等知名上市公司;安庆则以石油化工业为主导。
皖北经济圈:整体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占比也相对较高。其中,亳州以中药、白酒为主导产业;淮南、淮北两市的矿产资源丰富,以炼焦、机械制造、煤电等为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铝基、新型煤化工等资源相关产业,同时淮北拥有口子窖这一全国白酒工业著名品牌;蚌埠是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具有明显优势;宿州的云计算产业是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
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的铁矿采选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两个主导产业达千亿级,未来重点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聚;黄山主要依靠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布局文化旅游、绿色食品、新型包装材料等相关产业。
进一步结合产业结构重点观察各地级市工业运行情况。对比各地级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
合肥都市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合肥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在2018年出现大幅下降,2019年降幅减缓,但在全省来看仅略高于其他地级市;芜湖虽在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出现大幅增加,但整体仍是下降趋势。
皖江城市带:滁州的规上工企利润始终保持在皖江城市带的首位,但2019年出现大幅下滑;马鞍山的情况和滁州类似;宣城近几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比较平稳;铜陵的增长态势比较好。
皖北经济圈:各地级市的规上工企利润2019年大多出现小幅回调状态,但整体相对稳定。其中,阜阳2019年的规上工企利润较2018年有大幅下调,蚌埠、宿州、亳州三市的工企利润规模较为接近;淮南、淮北二市的工企利润起点低,但近年来上升较为明显。
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不高,2019年出现小幅上升;黄山的工企利润全省最低,这与该市主要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工业企业较少有关。
此外,近年来,各地均在积极开展进行园区建设(包括经开区、高新区等),而各园区通过优惠政策、区位优势、政治定位以及产业集中效应吸引着各类优质产业聚集于园区之内,进而较好的形成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那么从国家级园区以及省级园区数量分布的视角来看,各地级市情况分别如何?
总体上看,安徽省各区域内的园区数量相对较为均衡。合肥都市圈:合肥、芜湖分别拥有4、3个国家级园区,省级园区数量也较多;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均拥有1-3个国家级园区,安庆的省级开发区数量与合肥持平;皖北经济圈:只有蚌埠、淮南分别拥有1个国家级园区,但阜阳拥有8个省级园区,淮北有4个省级园区,其余各市均有5个省级园区;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拥有1个国家级园区和6个省级园区;皖南黄山拥有8个省级园区。
另外,从各地级市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各地级市上市公司多分布于制造业(信息技术、采矿业为主)。
合肥都市圈:合肥市上市公司数量在全省最多,占到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证券化率也较高;芜湖市的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合肥,证券化率高达168%,在全省最高。
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拥有的上市数量高于皖北、皖西、皖南各区域,但证券化率并不高。皖北经济圈:宿州是全省唯一无上市公司的城市,其余各市分别拥有1-4个上市公司;淮北市拥有著名的白酒品牌口子窖,证券化率高达74%,在全省范围内仅次于芜湖市。
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和黄山分别拥有2家上市公司。
上文的探讨均从产业结构出发(对内经济),下面着重点分析各地级市的对外贸易情况。
从进出口规模来看,合肥都市圈:合肥的进出口规模最高,且远高于其他地级市;芜湖的进出口规模仅次于合肥,处于全省第二位。皖江城市带:除安庆的进出口规模自15年以来明显下降外,其余各地级市14年以后进出口规模不断上升;铜陵市的进出口规模远高于其他地级市,这主要与当地的特色铜产业相关;池州市的进出口规模连年处于全省最末位。皖北经济圈:蚌埠、阜阳的进出口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地级市,但近年来下降趋势明显。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和黄山的进出口规模较低。
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来看,除个别区域有所下降外,其他各地级市利用外资规模均有所上升。合肥经济圈:合肥、芜湖两市的利用外资规模在全省最高,且稳步上升;皖江城市带:安庆利用外资的金额为全省最低水平,马鞍山利用外资金额相对最高;皖北经济圈:蚌埠利用外资金额相对高于其他城市,淮南相对最低,而淮北市18年利用外资金额相较17年减少一半;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和黄山利用外资金额较低。
1.2.徽酒:品牌众多,分布各市
安徽省是白酒产销大省,2018年白酒产量4.3亿升,居全国第五,白酒市场规模在250-300亿之间。省内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有100余家,其中也包括四家上市酒企:古井贡酒、口子窖、迎驾贡酒和金种子酒,整体上以地产酒为主(地产酒是指在当地生产,主要在本省和周边省份销售,还没有实现全国化的酒企,主要系列白酒价格在100-300元之间)。白酒产业给所属地市创造了稳定优质的税收贡献(有一定的支柱产业带动作用),部分地市以酒兴市(作为区域内主导产业,如亳州)从各地白酒产量来看:
合肥都市圈:合肥白酒产量较低,芜湖尚无白酒生产;
皖江城市带:铜陵的白酒产量最高,马鞍山其次,滁州、安庆、宣城的白酒产量接近,池州白酒产量偏低;
皖北经济圈:安徽省知名酒企多分布在皖北经济圈中,对区域内税收贡献程度较多,其中,亳州白酒产量全省最高,市内知名酒企也较多,如古井贡酒(2019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高炉家酒、店小二、金坛子等(原亳州及其下属县域属于阜阳,后分设出去单独设市);阜阳其次(上市公司金种子年创收近10亿,但业绩有下滑趋势);淮北(口子窖年创收接近50亿)和蚌埠白酒产量接近;淮南及宿州白酒产量偏低;
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白酒产量较高,市内亦有知名酒企迎驾贡酒,19年营收接近40亿。
1.3.区位优势角度如何区分?
城市的经济产业发展及随之而来的人口聚集效应与其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发达的公路、铁路、港口(水路)、航空运输系统。我们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区域地理位置、交通发达程度进行分析,以境内公路及高速公路里程数、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
从各地级市境内(高速)公路里程来看:
合肥都市圈:两个城市的境内公路及高速公路里程在全省排名整体并不靠前,合肥的高速公路里程次于六安和安庆两市,芜湖市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在全省排名靠后;
皖江城市带:滁州的公路里程全省排名第一,高速公路里程数仅次于六安;铜陵的公路及高速公路里程数最低,在全省范围内仅高于淮北;
皖北经济圈:阜阳、宿州的高速公路里程最高,作为全省工业基地的蚌埠交通整体并不发达,淮北市的境内公路及高速里程数均为全省最低;
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全省最高,交通便利;黄山境内公路里程中等,高速公路相对较少。
境内公路及高速公路里程数量会受到辖区内面积大小的影响,为较好的区分其区位优势,我们进一步观察各地级市公路客运周转量以及货运周转量情况:
从客运周转量角度来看:纵向来看,由于铁路、航空等多样化交通选择越来越多,各地级市公路客运周转量有所下降,尤其是安庆、六安等城市2015年的客运周转量相较2014年几乎减半;横向来看,合肥省会城市地位亦得到体现,客运周转量稳定超过其他地级市,而安庆、阜阳、亳州的客运周转量在各自区域内较高;皖西六安和皖南黄山的客运周转量也相对稳定。
从货运周转量角度来看:纵向来看,2015年各市的货运周转量相较2014年有大幅下降;此后各地级市公路货运周转量整体转为逐年上升;横向来看,皖北区域内各城市的货运周转量远高于其他区域,尤其是阜阳、宿州、蚌埠三个城市稳居前三名,而合肥都市圈内的合肥、芜湖两市的公路货运周转量并不高,马鞍山、铜陵、池州三个城市的公路货运周转量在全省范围内最低。
现今,高铁对于人口流动以及促进产业落地、经济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安徽省内各地级市当前高铁通车情况以及未来高铁站台以及高铁线路规划情况怎么样?
2020年初,郑阜高铁、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北段等的开通标志着安徽省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所有城市均实现高铁通车,高铁里程全国第一。发达的高铁网络将拉近安徽与长三角主要地区的距离,对未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
1.4.土地出让收入角度如何区分?
土地出让收入是政府财力兑付城投相关债务的重要民众国际期货官网,也是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一大重要方式。安徽省内各地级市当下土地市场情况如何,未来是否能保持景气度?我们对此进行分析。
从土地出让金规模来看:
合肥都市圈:合肥市土地出让金规模最高,且2019年土地市场有所回温;相较之下,芜湖的土地出让金规模较小,但变化趋势同合肥相反,2019年土地市场表现不太好。皖江城市带:滁州的土地出让金最高,安庆、宣城近几年土地出让金保持稳定增长;马鞍山近几年土地出让金规模小幅下降;铜陵及池州的土地出让金规模最低。皖北经济圈:土地出让金规模整体高于皖江城市带中的各地级市,其中,阜阳土地出让金规模最高,蚌埠、苏州及亳州出让金规模接近,淮南及淮北出让金规模偏低。皖西及皖南地区:六安的土地出让金规模要高于黄山。
从各地级市各类型土地成交情况来看:
合肥都市圈:合肥无论是再建设成交面积还是成交均价上均高于芜湖,其中合肥的住宅用地成交面积及成交均价均要远高于芜湖。皖江城市带:滁州虽成交面积最高,但在成交均价的表现上不太突出,主要是住宅用地成交均价要低于马鞍山(和南京江宁区相近的区位优势)及安庆;铜陵因本身行政面积不大,所以成交面积也最低。皖北经济圈:阜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成交面积最高,成交均价也最高,而亳州在商服用地成交均价上的表现较好;淮南及淮北无论是在成交面积还是成交均价上的表现都相对接近一些。皖西和皖南地区:总体来看,六安的土地市场成交表现要好于黄山,主要六安的工业用地成交面积较大,商办用地均价较高的原因。
土地市场景气度能够维持的前提是当地房地产市场需求稳定,对比从各地级市2015年以来的房价来看,除省会城市合肥外,其余地级市的房价较为接近:
省会城市合肥的商品住宅均价最高,并且逐年走高,2019年房价远超其他地级市;其余各地级市的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相差不大,均在2019年有大幅上升。相对来看,处于合肥都市圈的芜湖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相对高于其他区域,皖北区域内的宿州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全省最低。
进一步结合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对比房地产投资规模,18年房地产投资规模整体有所提升:合肥都市圈:省会城市合肥的房地产投资规模远高于省内其他地级市,房地产投资占比处在全省中上水平,2019年的房地产投资热度略有下降;芜湖市的房地产投资绝对规模较高且相对平稳,但房地产投资占比在逐年下降,投资热度下降明显。
皖江城市带:滁州的房地产投资绝对规模及其占比在区域内最高,且房地产投资自2017年以来上升明显;马鞍山房地产投资规模次之,池州的房地产投资规模区域内最低;就房地产投资占比来看,宣城、铜陵、池州的投资热度明显下降。
皖北经济圈:整体房地产投资占比较高,其中,阜阳、蚌埠两市的房地产投资规模自2017年以来大幅上升,明显超越除合肥外的其他地级市,且房地产投资占比一直稳居全省前两位,投资热度高涨;淮北的房地产投资规模及其占比均在区域内最低,房地产投资表现不佳。
皖西和皖南地区:六安的房地产投资规模逐年上升,房地产投资占比也有大幅上升,投资热度不减;黄山的房地产投资规模处于全省低位。
那么未来而言,各地级市房价以及其影响的土地市场会驶向何方?房价长期来看影响因素还是在人口,我们通过各地级市常住人口及人口净流入情况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合肥都市圈内,省会城市合肥的常住人口规模最高,是全省人口流入数量最多的城市,人口虹吸效应亦最强;皖江城市带内,安庆、滁州的常住人口规模较高,但总体上仍呈现人口外流现象,马鞍山则存在少量人口流入;皖北经济圈内,淮北是唯一存在少量人口流入的城市,其余各地级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人员外流,尤其是亳州、阜阳两市的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皖西六安的人口流出现象同样非常严重;皖南黄山的常住人口规模不高,存在少量人口流出。
此外,我们再进一步关注几个维度的指标来进一步印证:
1、从各地级市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情况来看:
各地级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支出规模差距整体不大,合肥都市圈: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城镇居民较为集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支出反而不算太高;皖江城市带:马鞍山的居民收入最高,滁州、安庆,宣城、铜陵,池州,整体上随经济规模呈阶梯下降;皖北都市圈:除蚌埠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外,其他地级市可支配收入相近;皖西及皖南地区:黄山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六安。
2、从各地级市金融资源来看,各地级市金融机构贷款及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同当地经济发展吻合。
3、进一步关注从各区域酒店价格来看:整体价格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经济财政综合实力。具体来看,省会合肥的中高档酒店价格在全省较高,其余各地级市的酒店价格相差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池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虽较为靠后,但中高档酒店价格并不低,这可能与当地依托九华山等开展旅游产业相关。
各地级市城投如何参与?
2.1.各地级市当下存量城投债如何?
从城投债净融资和未来到期规模来看:
合肥都市圈:合肥近几年城投债净融资大多为负,仅在2018年及今年上半年净融资有所改善,现有存量集中在未来3-5年到期;芜湖近几年城投债净融资情况要好于合肥,但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内到期规模较高;皖江城市带:滁州近几年城投债净融资规模较高且相对稳定,马鞍山其次(但未来到期压力较大),而安庆、宣城、铜陵及池州近几年城投债净融资均由正转负;皖北经济圈:阜阳、亳州、淮南及淮北的城投债净融资规模接近,阜阳及亳州(集中于3年内到期)整体优于淮南及淮北;皖西及皖南地区:六安的整体净融资情况要优于黄山,但到期规模也较高。
从城投债存量规模来看:
合肥都市圈:芜湖的存量城投债规模及私募占比均要高于合肥;皖江城市带:滁州及马鞍山的存量城投债规模较高,且有近一般为私募债,池州的存量城投债规模偏低,全部都为公募;皖北经济圈:亳州的存量规模最高,阜阳、蚌埠及淮南、淮北其次(除淮南外,其余地级市的私募城投债比重均较高,尤其是淮北);皖西及皖南地区:六安的存量城投债规模要远高于黄山。
从存量债估值情况来看:
合肥经济圈:合肥的城投债市场认可度相对要高;皖江城市带:铜陵及宣城的城投债估值较低,滁州及马鞍山因区域内债务率偏高,整体估值也偏高;皖北经济圈:阜阳、亳州及宿州的城投债市场相对较为认可,淮南、淮北及蚌埠的城投债市场估值较高;皖西及皖南地区:黄山的城投债估值较低。
2.2.各地级市城投如何参与?
结合上文对各地级市产业基础及企业税收情况、区位优势、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以及城投债务情况的分析,归纳总结:
(1)合肥都市圈:从税收及产业布局来看,合肥的税收收入规模远高于其他地级市,且处于稳定增长阶段;芜湖的税收规模虽远小于合肥市,但远高于安徽省其他地级市;从土地及房地产市场来看,合肥市土地出让金规模最高,且2019年土地市场有所回温;芜湖的土地出让金规模较小, 2019年土地市场表现不太好;从城投债务情况来看,合肥近几年城投债净融资大多为负,仅在2018年及今年上半年净融资有所改善,现有存量集中在未来3-5年到期;芜湖近几年城投债净融资情况要好于合肥,但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内到期规模较高。
(2)皖江城市带:从税收及产业布局来看,滁州的税收规模近年稳步增加;安庆、马鞍山、宣城三市的税收规模接近,整体表现优于铜陵和池州;从土地及房地产市场来看,滁州的土地出让金最高,安庆、宣城近几年土地出让金保持稳定增长;马鞍山近几年土地出让金规模小幅下降;铜陵及池州的土地出让金规模最低;从城投债务情况来看,滁州近几年城投债净融资规模较高且相对稳定,马鞍山其次(但未来到期压力较大),而安庆、宣城、铜陵及池州近几年城投债净融资均由正转负。
(3)皖北经济圈:从税收及产业布局来看,各地级市的税收规模及产业创税能力较为接近,宿州的税收及占GDP比重相对较低,阜阳、亳州两市的税收占GDP比重有逐年增加趋势;从土地及房地产市场来看,土地出让金规模整体高于皖江城市带中的各地级市,其中,阜阳土地出让金规模最高,蚌埠、苏州及亳州出让金规模接近,淮南及淮北出让金规模偏低;从城投债务情况来看,阜阳、亳州、淮南及淮北的城投债净融资规模接近,阜阳及亳州(集中于3年内到期)整体优于淮南及淮北。
(4)皖西及皖南地区:从税收及产业布局来看,六安的税收规模及产业发展整体表现要好于黄山;从土地及房地产市场来看,六安的土地出让金规模要高于黄山;从城投债务情况来看,六安的整体净融资情况要优于黄山,但到期规模也较高。
具体择券来看,我们认为:
(1)合肥都市圈: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凸显且政策资源倾斜明显,安徽集全省之力发展合肥,产业打造倾注大量资金(如打造京东方),区县当中,肥西县经济财政实力较好,其主平台(肥西城投)资质较好,可积极参与,但巢湖市及庐江县整体经济财政实力均较弱,但受合肥区位带动,属可挖掘主体;此外合肥高新区整体发展定位较高,主建设平台可挖掘;芜湖经济体量处安徽省第二梯队,综合经济实力和债务水平来看尚可考虑区县主体(区强县弱),区域内区县主体可挖掘;
(2)皖江城市带:滁州2019年GDP增长较多(里面有GDP重新核算的因素,实际增长没这么多),市本级滁州城投业务纯净(投融资管理团队较为专业,整体比较稳健)属配置主体,滁州经开区整体实力较强,主平台同创直融占比较高(年内有计划一定程度压降),融资结构偏短期化并且积极调整优化的意识与市场有所不同,建议积极关注,而区县整体实力较弱且部分有出现过信用风险事件,需审慎考虑;安庆、马鞍山及宣城经济财政实力弱于滁州,市本级主平台瑕疵较少,属正常配置主体,但马鞍山债务率偏高,近年市内产业实体被出售(如近期华菱星马被出售至吉利,当然这也是马鞍山对其未来产业发展转型的考虑),区域内除江东控股外需把控风险,机构可根据自身需求进一步挖掘(区县较弱需审慎);铜陵及池州整体经济财政实力较弱,且债务率较高,尤其铜陵属重工业城市转型较难,建议审慎考虑。
(3)皖北经济圈:阜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轻工业和白酒产业为支柱,整体城市发展相对较好,区域内平台基本整合到阜阳投资下,但并表进入的区县主体(其债务水平较高,当前处于存量滚续状态)并不统筹管理;蚌埠及宿州经济财政实力弱于阜阳,市本级主平台可积极考虑,但蚌埠投资以及园区平台需审慎(目前还处于早期建设发展期);亳州经济财政实力接近宿州,但债务率较高(平台重大),建议审慎考虑;淮南及淮北支柱产业均与煤炭相关(但资源禀赋优势并不明显,产业转型较难),债务率偏高,市本级主平台尚可考虑。
(4)皖西及皖南地区:六安属安徽省内第三梯队城市,债务水平偏高,市本级平台可进一步挖掘;黄山虽经济发展水平较弱,但平台也较少,存量和新发债均较少,配置上来看关注本级唯一平台黄山城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