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行情资讯 > 财经日历 >

再提积极财政 为何政府还是没钱?|债_民众期货

日期:2020-05-14 19:03

  原标题:再提积极财政,为何政府还是没钱?

  来源: 杨老师的基建课堂 文: 杨晓怿

  今日财政部长刘昆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再次提出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稳定经济发展。

  在近一个月内,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财政部都曾多次提出要加大积极财政力度;但基层政府却纷纷面临财政资金接近枯竭的窘境,甚至东北某银监会平台内发行的城投债已在违约边缘。

  那么为何屡提积极财政、政府还是没钱呢?

  债务压力仍在,积极财政定向释放

  积极财政政策首先体现在了政府债务之上,今年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91万亿元,同比多5246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4373亿元。加上五月还要发行1万亿专项债,如今的地方债券规模即将创下新高。

  但是,由于许多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率接近、超过了财政部所定下的债务警戒线;导致地方债发力与实际需求出现了一定的背离。

  首先,严控一般债、放量专项债。

  从2018年末开始,中央开始推动地方专项债券的发行。专项债定向用于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并要求项目资金自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专项债独立于现有财政运行体系,被认为是风险较低、专项用于投资的一种政府债券。

  因此,在财政延续控制债务的思路下,可以补充地方政府财力的一般债并未放量,仅仅适当新增;专项债成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因此,债务规模的增加,未能真正充裕地方财政。

  同时,新增债务主要投向沿海地区。

  在昨天的《杠杆阶段性上升,哪些地区受益?》中,我们对近期各省发行专项债的规模进行了统计:新增总量前三名的分别是广东省1947亿元、江苏省820亿元、山东省806亿元,均为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新增额度明显减少:贵州省150亿元、内蒙古166.50亿元、新疆289亿元。

  这同样是由于考虑偿债风险所导致的。中西部地区财政相对薄弱、债务率高,新增政府债务容易产生后续风险;东部沿海地区财政情况好,相对而言风险可控。但这与各地财政需求的情况是有一定程度背离的;真正渴求资金的地区未能得到资金缓解压力,许多地区财政紧张的状况还在进一步升温。

  “六保”责任重大,财政收入再降

  在4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工作成为了政府工作的主旋律。但要落实“六保”,不仅地方政府要做的工作很多、花钱的地方很多,还将直接降低财政收入。

  要保企业、保就业,自然要缓解企业压力;税收、社保等费用则尽量缓交、减免。这意味着救一个主体,财政就多一份压力。随着国外经济受损的逐步蔓延,外贸产业的压力正在进一步攀升;这使得近期部分地方财政的状况比一季度更为紧张,财政供需的矛盾开始尖锐。

  土地债务双去杠杆,可用财力锐减

  为何去年、今年的财政状况持续紧张?这还是要从去杠杆说起,去债务杠杆与去土地杠杆,对地方财政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也是当今财政窘迫的又一诱因。

  长期以来,地方财政的财权与事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事权、责任大而收入小。为了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地方政府长期依赖债务,这也是为何过去十余年城投债、地方政信业务兴旺的根本原因。自2018年开启去杠杆进程,降低地方政府的实际债务率成为了重点工作之一;大量针对地方政府的信托、融资租赁、基金被清查清退。这些举措确实降低了地方债务的风险,也压缩了这些非标准化债务的成本,但也断绝了这些灵活补充财政的工具,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

  除了税收之外,土地出让收入是另一大地方政府收入的来源。但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一脉相承,房地产调控、去杠杆同样影响到土地出让的价格与幅度。进入2020年后,虽货币有所放松,社融再次出现小高峰,但由于“房住不炒”的高压策略,使得地产企业的资金持续紧张,进而影响到土地市场,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未能跟上货币投放。

  因此,在去杠杆的末尾时期,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仍然受到很大束缚;在地方一般债严控、“六保”压力大的情况下,地方财政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高压困境。

  等待两会召开,当下挪腾空间有限

  在明白了以上几点后,我们不难发现,如今落地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非常有限的,无法满足现实政府运转、“六保”工作需求的。考虑到两会尚未召开,当下财政的挪腾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更大力度的政策还须高层决定;我们不妨把近期的财政舆论看作是一些信号:

  财政改革的信号。

  在如今的财政运转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矛盾;其中既有供需矛盾,也有风险与平衡的矛盾。随着矛盾的突出,一些改革很快将落地。

  在刘昆部长的文章中就提到:由中央财政统筹新增赤字,切实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力度;积极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这预示着转移支付等财政分配模式将有一轮新的变化,用财政制度改革来缓解当下的矛盾。

  加大财政力度的信号。

  加大财政力度,往往是有一些争议的;只有财政真正绷紧、把紧张状态表达出来后,才能积极争取政策。因此,我们不妨把如今的财政紧张看作是一种争取两会积极政策力度的行动;如今的财政越紧张,财政赤字、特别国债这些积极政策的力度才能符合真正的现实需求。

  加大政府投资的信号。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一直是非常大、非常重要的话题。但在欧美深陷疫情、经济恢复遥遥无期后,我们所受影响的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超出许多人的想象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大政府投资来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用政府投资来弥补未来出现的需求缺口。

  在拥有专项债工具之后,新增政府投资额度已经能够独立;接下来要解决是政府存量债务、以及如何放开地方政府手脚的问题。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让地方财政先从困窘的状况中走出来。因此,如今财政的困境可以说是一种财政压力测试,让高层从宏观上衡量地方财政的状况,从而决定积极财政力度的规模。

  离两会召开还有两周,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政策力度即将落地。对今年的财政,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的态度,苦日子的尽头已在眼前。

在线客服

  • 开户客服 QQ
  • 在线客服 QQ
  • 招商加盟 QQ
  • 技术支持 QQ
  • 投诉建议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