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ABS疫情季谈 | 逾期回落,风物长宜放眼量|疫
引言
疫情爆发以来,中债资信:
持续跟踪监测——信贷ABS全市场存续项目
重点关注分析——风险相对较高的存续项目
深入调研访谈——重点发起机构和投资机构
风险综合预判——量化与定性综合判断证券信用风险
现推出:
《信贷ABS疫情季谈》系列研究,定期就监测期内分析结果全面展现,聚焦市场热点产品,回答市场所关心的问题:
“基础资产信用风险是在改善或是恶化?”
“证券兑付是否存在风险?”
“市场早偿、回收表现呈现什么规律?”
……
内容摘要
在疫情爆发的第一季度,信贷ABS实际表现如何?
(1) 信贷ABS证券无违约,无风险事件,体现了银行间市场信贷ABS基础资产的优质性和稳定性
(2) 基础资产累计违约率无明显上升
(3) 逾期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形态
市场普遍关注的消费贷ABS和微小企业ABS产品风险几何?
消费贷ABS:参透逾期看未来
(1) 疫情单因素对信用风险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消金公司逾期率攀升速度明显高于商业银行
(2) 逐单对存续消费贷ABS产品进行压力测试和风险阈值测算,预计证券兑付风险不大
微小ABS:逾期升高有惊无险
(3) 基础资产违约率表现稳定,逾期率在2-3月有波动,预计证券兑付风险较低
一、在疫情爆发的第一季度,信贷ABS实际表现如何?
(一) 信贷ABS证券无违约,无风险事件;证券兑付情况整体较为稳定
1、截至目前,信贷ABS证券无违约,无风险事件
疫情爆发以来,中债资信持续监测银行间市场存续信贷ABS产品;截至2020年3月底,证券无违约,无风险事件。在此基础上,中债资信通过前期整理和分析,就其中可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品共计318单[1]进行了重点监测。
[1]中债资信整理并监测了截至2020年3月底存续RMBS产品175单、车贷ABS产品69单、对公类ABS产品35单、消费贷款ABS产品20单、不良贷款ABS产品19单。
2、 流动性储备账户在证券兑付过程中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存续CLO项目中有一单动用了流动性储备账户中的资金支付证券利息。该产品为按月支付,由于入池资产借款人提前还款,导致1月和2月现金流无本金流入,因此以流储资金兑付了这两期的应付利息及费用。该情况发生虽与疫情影响无必然联系,但体现了流储账户在现金流断档情况下对证券兑付的支撑作用,尤其在叠加疫情这类外部事件风险时,更凸显流动性支持的重要性。中债资信将会继续关注按月支付但未设置流动性缓释措施的实际表现。
3、仅个别不良ABS可能出现晚于预期到期日兑付的情况。
疫情期间,信用类不良基础资产回收不及预期,抵押类不良基础资产回收时间拉长,导致个别不良ABS证券出现晚于预期到期日兑付的情况。存续信用卡不良ABS项目中有一单由于疫情原因回收不及预期,截至优先档预期到期日(4月26日),回收款仍存在缺口,优先档面临延期兑付。存续个贷抵押类不良ABS项目中有一单受疫情影响,回收速度较慢,目前累计真实回收约为累计预测回收的60%左右,可能存在延期兑付风险。信贷ABS证券晚于预期到期日兑付在非疫情期间也有发生,并非证券违约;除上述证券[2]外,其他信贷ABS证券截至最新一期受托报告兑付情况均正常。
[2]有两单消费贷ABS项目,由于实际发行利率高于预测发行利率致到期期限偏差,出现延期兑付,与疫情影响无必然联系。
(二)各信贷ABS产品基础资产累计违约率无明显上升,早偿率基本稳定,逾期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形态,回收率则先降后升
1、2020年一季度,各信贷ABS产品累计违约率无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违约表现尚未完全暴露,仍需进一步观察
2020年第一季度,各信贷ABS产品累计违约率均值[3]基本保持稳定,其中消费贷ABS的累计违约率均值水平和涨幅均明显高于其他产品。RMBS和车贷ABS的累计违约率均值处于中间水平且表现稳定,微小企业ABS[4]累计违约率均值最低。
[3]累计违约率均值为中债资信监测项目截至各月底的累计违约率算术平均值。
[4]对公类ABS含CLO、租赁ABS和微小企业ABS;监测期间CLO和租赁ABS存续项目无违约,因此下图累计违约率数据只体现微小企业ABS产品的均值。
中债资信认为,由于累计违约率一般定义为逾期90天以上,因此截至3月底,疫情对基础资产累计违约率的影响尚未完全暴露,预计到2020年4月及5月的数据能够更为清晰地反映各产品基础资产信用风险的真实表现。
2、逾期率总体呈现2月升、3月降的格局;其中消费贷的逾期率较其他产品更为突出,个别微小企业ABS项目逾期率在3月上升明显。
虽然疫情监测期间各信贷ABS产品的累计违约率基本保持稳定,但考虑到逾期率向违约率转化的潜在风险,中债资信对存续产品的逾期率表现进行数据整理、统一口径计算[5]和趋势对比分析。
[5]M1逾期率为1-30天逾期率,M2逾期率为31-60天逾期率,M3逾期率为61-90天逾期率;逾期率的计算公式为受托报告中M1、M2、M3逾期金额/初始入池资产规模;循环消费贷ABS相应逾期率的计算公式为受托报告中M1、M2、M3逾期金额/(初始入池资产规模+累计循环购买金额)。
截至2020年2月底,各信贷ABS产品的逾期率均值较1月上升明显,其中消费贷ABS均值水平和涨幅均高于其他产品。截至3月底,微小企业ABS的M1逾期率0.64%明显高于2月底均值0.28%,主要受其中一单存续微小企业ABS项目表现的影响,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他产品的逾期率均基本回落至疫情前的水平。
3、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还款渠道通畅性和借款人收入水平逐步恢复,2020年3月RMBS和车贷ABS早偿率较2月回升至疫情前正常水平;消费贷ABS早偿率基本保持稳定。
疫情监测期间,RMBS和车贷ABS的早偿率波动性较明显,消费贷ABS早偿率则基本保持稳定。2020年2月,RMBS和车贷ABS早偿率有所下降,一方面由于疫情期间,部分银行需要到现场办理提前还款业务;另一方面疫情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造成一定的短期冲击,部分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下降。随着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还款渠道通畅性和借款人收入水平逐步恢复,截至3月底的早偿率也相应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消费贷ABS早偿率则基本保持稳定,据调研和分析,由于消费贷还款金额远小于房贷和车贷,且还款渠道多以线上或手机操作为主,因此其早偿受还款渠道和收入水平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公类ABS早偿率保持稳定。
4、受疫情期间催收机构停工、借款人还款能力减弱等因素影响,信用卡不良ABS产品2月当月真实回收/当月预测回收的倍数明显下降;由于复工稳步推进,3月持续回升;整体来看,累计真实回收水平与估值保持一致,总体回收仍保持稳健。
2020年2月,存续信用卡不良ABS项目当月真实回收/当月预测回收的倍数均值为0.51,明显低于1月的1.08;3月复工复产以来,存续信用卡不良ABS项目当月真实回收/当月预测回收的倍数均值为1.24,较2月有明显好转。整体来看,截至3月底,累计真实回收/累计预测回收的均值为1.008,即真实回收水平与估值保持一致,总体回收仍保持稳健。
二、市场普遍关注的消费贷ABS和微小企业ABS产品风险几何?
从数据展示的结果来看,信贷ABS一季度整体表现稳定。尽管如此,中债资信考虑到消费贷ABS基础资产为信用类个人贷款,在零售类ABS中信用风险通常相对较高,并在此次疫情期间暴露了相对其它品种更加显著的逾期率水平,引发市场对于该品种抗风险能力和后续走势的担忧;对公类ABS之一的小微ABS,其个体信用风险问题近期也被普遍关注。因此本篇着重对这两类产品进行深入分析。
(一)消费贷ABS:参透逾期看未来
1、消费贷ABS逾期率一季度先升后降,中债资信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基本确定了疫情单因素对信用风险的负面影响
2月消费贷ABS新增逾期率确有明显上升,但进入3月的转化率较低,彰显质量恶化势头或得到遏制。截至2月底,存续消费贷ABS产品逾期率均值较2019年增幅近80%。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下企业停工,失业人数攀升,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此外,大部分发起机构和催收机构2月开工率较低,无法有效开展对逾期贷款的催收工作。但是,进入3月后,随着催收机构加速复工,加大催收力度,使得大部分产品资产池中2月发生逾期的贷款仍延续至3月的转化率(M1-M2)较低,信用质量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中债资信将对基础资产逾期转换率较高的产品进行持续跟进,观测其进入违约状的可能性。
疫情单因素对信用风险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考虑到不同产品所处账龄不同,逾期率可能处于上升、稳定或下降期。中债资信通过对比发现,大部分信贷ABS产品在2020年2月的逾期率无论环比或同比均高于往期逾期率均值,因此排除账龄的影响,疫情单因素对信用风险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
需注意延期支付政策或使得披露逾期率或低于真实逾期水平。疫情期间,多家发起机构推出延期还款政策,但执行方式略有差异。部分机构对于客户延期还款行为仍记为逾期,部分机构则记为正常。此外,考虑到部分机构对于入池ABS基础资产实施与存量信贷资产相同的管理方式,因此逾期率数据表现或低于真实逾期率水平。
2、相较于商业银行,消金公司的消费贷ABS产品受疫情影响更加明显,逾期率攀升速度明显高于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的目标客群多为职业、收入相对较优质的客户,而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定位较商业银行有所下沉,风险容忍度则相对较高,主要以中低收入的长尾客户为服务对象。由于此次疫情对该类人群影响较大,消金公司的资产质量短期明显承压。结合数据分析,消金公司的2月逾期率同比上升了185.07%,明显高于银行的15.91%,部分消金公司的消费贷ABS产品2月逾期率大幅攀升,达到去年同期的5倍左右。进入3月后逾期情况才有所缓解,消金公司存续消费贷ABS项目的M1逾期率均值由2月的3.41%下降至1.59%。
3、中债资信结合初评数据和存续期表现,逐单对存续消费贷ABS产品进行压力测试和风险阈值测算;截至目前,消费贷ABS证券兑付风险不大
由于累计违约率一般定义为逾期90天以上,表现较为滞后,因此疫情于1月底爆发以来,理论上受其影响造成的违约表现在4月底以后才能显现。而逾期率则表现较为前置,且具有转化为违约率的潜在风险,因此针对存续期内逾期率明显上升的产品,有必要对该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和量化分析,以便于市场提前关注产品风险。
中债资信首先根据初评时预计违约率和违约分布计算出某产品截至当前的预计违约率,然后根据历史数据昭示的M1-M4转化率,倒推出当期对应的预计逾期率;若实际逾期率低于该值,则认为目前基础资产信用表现仍在该产品的容忍范围内,否则或触发降级风险或违约风险。疫情监测期内,有两单循环结构消费贷ABS项目在2月的逾期率表现较高;经中债资信测算,一单项目的当前M1逾期率为1.88%,对应预计逾期率为3.21%,另外一单项目的当前M1逾期率为0.98%,对应预计逾期率为1.76%;因此两单项目的逾期率表现均较阈值水平仍有一定距离,未触发级别下降阈值,整体信用风险较小。中债资信将持续关注基础资产逾期转换率较高和逾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的消费贷ABS项目。
(二)微小企业ABS:逾期升高有惊无险
存续微小企业ABS产品基础资产违约率表现稳定,逾期率在2-3月有波动;考虑到基础资产信用质量好于小微贷款全国平均水平且贷款服务机构尽职履责程度较好,预计证券兑付风险较低。
目前存续的3单微小企业ABS项目中,2-3月逾期率表现略有波动,其中,2月有1单M1逾期率略有上升,在3月已回归正常水平;3月有1单M1逾期率上升较明显。据调研,逾期率上升主要由于受到疫情负面影响,一方面部分小微企业主疫情以来无收入来源,导致逾期;另一方面对应收款期间内未对小微贷款办理延期支付,因此逾期率上升明显,后续需要持续关注。
截至2020年3月底,存续微小企业ABS项目的累计违约率均值为0.18%,远低于全国微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平均水平。同时,据调研,微小企业ABS项目的贷款服务机构尽职履责程度较好,在疫情期间关注入池资产逐笔表现,识别借款人真实信用风险,并针对不同借款人情况实施不同的信贷措施,助其解决疫情期间切实的资金困境,从而对入池资产的信用水平提供保障。因此总体来看,截至目前微小企业ABS产品的证券兑付风险较低。
三、信贷ABS产品关注与未来趋势判断
消费贷ABS产品方面,短期内消费贷款不良率或将得到一定控制;长期来看,共债风险将进一步凸显。(1)短期内,各地复工加快、货币政策托底及允许延期支付或压制住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上升趋势。(2)境外疫情尚未缓解,对我国产业链和就业的冲击还将长时间存在,居民偿债能力继续下降叠加居民负债率持续攀升,将导致共债风险进一步凸显。(3)目前部分消金公司风控政策并不严格,大体策略为以高收益覆盖高违约,若消金公司不能依据当下情况及时调整和升级,仍继续下沉及涉入高风险或高共债客群,未来基础资产质量将承压。
微小企业ABS方面,短期信用风险不高,但疫情尚未完全结束,未来发起机构的风险甄别和控制能力将至关重要。(1)短期来看,监管政策对小微企业仍保持较大的支持力度,小微借款的信用风险暴露尚较小,但疫情影响可能具有长期性,须持续关注。(2)在兼顾小微贷款规模的同时,发起机构的风控水平将迎接更高挑战;尤其针对小微企业分布较多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发起机构在各行业中甄别优质小微借款人的能力,将直接决定未来发行ABS的信用质量。
对于其它产品,(1)RMBS方面,在建设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的政策背景下,预计未来房价趋于稳定,且房贷入池资产整体质量较好,预计未来基础资产的信用质量不会出现明显波动;由于早偿率和房价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预计早偿率不会出现剧烈波动的现象。(2)车贷ABS方面,短期内基础资产质量或将受到负面影响,主要由于疫情期间汽车销量明显下滑,汽车金融贷款规模缩减,行业竞争和分化将不断加剧,业务渠道和客户质量或将有所下沉。(3)不良ABS方面,各发起机构的回收率水平与其合作的催收机构数量和质量有关,其催收能力和回收水平或将进一步分化;同时,企业和个人的疫后恢复需要时间,因此预计基础资产质量还将继续波动下降。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在疫情爆发后的首个季度,各信贷ABS产品证券兑付风险较为正常,表现稳定;基础资产表现有震荡、有承压,但是随着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自3月以来均有好转趋势,初步经受住了考验,体现了银行间市场信贷ABS基础资产的优质性和稳定性。中债资信将持续监测存续信贷ABS产品的后续表现,尤其关注基础资产逾期率和转换率较高、累计违约率明显上升等有异常变动的项目,并定期就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持续与市场分享相关研究成果。
声明
本报告由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China Bond Rating Co.,Ltd)(简称“中债资信”,CBR)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由中债资信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公开资料,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做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及分析师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