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行情资讯 > 财经日历 >

五月要关注什么?|回购_民众期货_民众期货官网

日期:2020-04-30 19:26

【天风研究】 孙彬彬/宋雪涛/廖志明/刘晨明/陈天诚

摘要:

五月将至,市场会有哪些转机?注册制改革意味着什么?央行聚焦居民资产负债和宏观总杠杆,货币政策能否再进一步?天风证券研究所总量团队将为大家奉上每周论势!

宏观

受疫情缓和和巨额刺激政策双重推动,海外市场尤其是美股出现20%-30%幅度的反弹,美股估值已经超过危机前的高度。3月以来的全球股市以暴涨暴跌的方式反应疫情,但体现真实需求的原油却一路下跌趴着底部,反映了需求不足的中期前景。美股后续将围绕经济基本面运行,不仅需要经受高收益债和杠杆贷款债务违约的考验,还可能出现两个已经被中国验证的预期差:经济受损比预期的深,经济恢复比预期的慢。

当前国内工业企业的复工水平已经在9成左右,但短期进出口压力较大,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和进口干散货船指数加速回落。预计4月通胀大幅回落,CPI同比将降至3.6%,其中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同步回落,PPI同比受油价影响通缩幅度进一步加深至-2.5%。

5月21日召开的两会以及近期关于中美关系的各种论调,足够吸引眼球,但可能都不是市场的核心。往年两会的重头戏,如政策定调、增长目标、赤字率、专项债等,今年已经基本明牌。而下半年的中美关系如同走夜路,目前没有可分析的抓手,需要等到路标出现。当前市场核心是内外基本面,外部核心是欧美疫情稳定之后复工复产和需求恢复的情况,内部核心是逐渐解禁和常态化防疫的状态下,国内消费服务业的恢复情况。

欧美疫情高点利于海外市场情绪稳定,但疫情的长期化导致海外需求复苏拐点暂时无法预期;国内政策环境仍然维持较宽松环境,但大的财政刺激在目前中美对弈的背景下不会轻易释放;因此市场处于上下两难的境地,缩量震荡会成为中短期常态。中国的疫情控制和复工复产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相对其他新兴市场体现出明显的制造业优势,近期海外资金陆续流入,港币连续触及强方兑换保证。战略上,增持人民币资产配置;战术上,对海外市场二次见底和中美摩擦要留有防御空间。目前风险偏好中性。行业配置上建议继续持有必需消费、医药、农业、建材等内需有业绩成长的板块,逐渐纳入需求存在但供给受抑制的板块,如耐消品(汽车、房地产下游)等。

考虑政策、基本面和中外利差,当前利率债好于信用债;利率的期限利差有较大的空间,中长久期好于短久期。国债相对美债的价值凸显,海外债券市场流动性趋于稳定后,外资流入买入利率债成为压平利率曲线的主要推手。短期10年期国债利率继续围绕2.5中枢震荡,中高等级信用仍好于低等级信用,可转债性价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策略

1. 相似的回购,各异的影响

1)美的集团:以激励为目的的回购。近两年发布过两份以激励为目的回购预案,一次是2019年2月,金额不超过66亿元;一次是2020年2月,拟回购不超过52亿元。类似的还有格力、白药、塔牌等。2)丽珠集团:以减资为目的的回购。2020年3月,丽珠发布了一份减资的回购方案,拟回购2.5亿元-5亿元。类似的案例还有富安娜、美克家居、京新药业等。

2. A股回购“进行时”:制度与分类

我国目前允许的回购类型有四种:减资回购、员工激励、转换转债、市值管理。有几点需要关注:①最大回购比例:“减资”回购无限制,其余均为10%。②最大库存期限:“减资”回购在10日内注销,其余均为3年。③“市值管理”回购:属于“护盘式”回购,触发条件严格,但股份处置灵活。

2018年以来A股回购规模大幅回升,仍以激励回购为主。2018年A股回购规模757亿元,2019年进一步扩大至839亿元。但相比2019年标普500的7350亿美元回购,仍然很小。从回购类型看:员工激励占比76%,减资回购占比19%,转换转债占比3%,市值管理占比2%。目前A股仍以激励回购为主,减资回购受库存股期限限制,而市值管理回购则有严格触发条件。往前看,激励回购仍会占主导,另外,因实体回报率下降,作为分红替代方式,减资回购规模也可能提升。

3. 分红与回购如何影响指数、盈利与估值?

盈利估值拆分公式:∆P/P= ((1+∆PE/PE)*(1+∆E/E))/(1-b)-1。其中,股息率d,回购率b,ΔP/P、ΔE/E、ΔPE/PE分别表示指数涨幅、盈利涨幅、估值涨幅。由于回购贡献不规则,近似认为:回购贡献=指数涨幅-估值涨幅-盈利涨幅。2010-2019年,标普500指数上涨了190%,其中,估值贡献27%,盈利贡献了87%,回购贡献了76%;标普500全收益指数上涨了257%,其中,分红贡献了67%。

4. 关于估值、ROE、增速的进一步理解

第一,关于目前A股估值变迁的理解。一是对于行业格局稳定的传统行业,市场的关注点正从短期业绩的爆发力(g)到长期稳定的ROE。二是外资流入的趋势下,A股的估值体系逐步与成熟市场接轨,而在美股市场ROE稳定较高但增速相对较低的公司,长期也能获得不错的回报率。

第二,关于分红回购对维持ROE水平的理解。通过分红或回购可以减缓ROE下滑的斜率,一定程度上,可保证股东在较长时间内有相对高的权益回报率。

第三,关于ROE水平与增速g水平,哪个决定了投资回报率。通过ROE与增速交叉分组的涨幅规律发现:① ROE水平越高,增速越高,相对收益越高。② ROE水平较高,但增速中等,仍有不错的收益。③ ROE水平较高,但增速为负,则较难获取相对收益。④ ROE水平极低,即使增速再高,相对收益也有限。可见,高收益有两种可能:一是高增速+不太低的ROE;二是中等增速+较高的ROE。

进一步,从股价上涨逻辑进行理解:①中短期视角:对于成长期行业,增速不受可持续增长约束,高增速决定了高收益率,此时:收益率=利润涨幅+股息率(假定估值不变)。② 长期视角:对于稳定期行业,在可持续增长假设下,长期持续的增速水平一般较低,此时投资收益率由ROE和分红比例决定:收益率=利润涨幅+股息率= ROE*(1-分红比例)+分红比例/PE。因此,想获得高收益有两种情形:一是成长性强、增速高的成长型公司(中短期爆发力);二是ROE较高但增速相对较低的稳定型公司(长期持续盈利能力)。

总的来说,对于A股,在经济增速换挡、全社会投资回报率下降、外资持续流入的大背景下:①对于成长型公司,高增速仍是中短期涨幅的决定因素;②对于稳定型公司,中长期估值定价和投资回报率的焦点由短期增速g到长期稳定的ROE,而稳定的ROE可通过适度的分红和回购来强化。

固收

最近一段时间,市场关注货币政策的方向,也关注机构行为。那么,债市五月要关注什么?

先说上周末大家比较关注两件事情:一是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央行做的数据调研分析。二是易行长对中国金融资产和金融风险的评估。

去年央行金融稳定报告就已经关注中低收入居民家庭杠杆的风险。市场也基本上都认同房地产可能会告别总量时代,进入结构时代。而因为疫情因素,在目前宏观背景下,我们的宏观杠杆肯定要做适度增加。问题是哪些部门可以加杠杆?市场此前认为居民部门可以加杠杆,但是现在可能也不简单。两会将至,要关注居民部门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明确,关注房地产政策,包括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应领域的落地和执行情况。

另外在易行长的报告里面谈到,金融风险在过去十年主要增加的部门是银行部门。考虑总体风险,宏观总杠杆还是要控制,这意味着这一轮刺激政策走到现在确实和以往不同。五月,我们是否会看到更加明确和崭新的逆周期景象以及相应的政策组合。

当前银行的资产风险问题比较突出,那么首先要处置风险。处置风险的过程中,银行要不要承接杠杆?这决定了在未来的政策组合中,货币政策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考虑补资本,是否要配合继续降息?5月还会不会再做这样一个积极引导?比如OMO、MLF、存款利率的调整。与此相对应,就是5月资金面会怎么样?

5月经济会有改善,但同时要关注货币政策传导,如果宽信用传导是比较顺畅的,整个利率曲线的压力,包括随之而来的货币政策张力都会有对应的变化。但是考虑到居民家庭资产负债问题和银行的情况,我们认为整个传导可能还是没有那么顺畅。如果希望更稳定、更有效的传导,在5月这个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上,货币政策要承担更加积极的作用。

所以降息还是有其内在的必要性,OMO和MLF可能还会有20BP的调整。我们周报也有讨论,维护财政增量债务性融资,需要货币政策做增量配合。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维护,也需要价格工具的积极运用,虽然曲线可能仍然会偏陡,但整体的位置还是要下移,短端、长端都有空间。

与此同时,大家也比较关注信用问题。特别是由于近期原油价格因素,产能过剩行业面临更大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产业债是要突出自下而上逻辑,要突出经营性现金流。对产能过剩行业而言,经营性现金流的核心在于成本控制和产品价格。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大浪淘沙,产能过剩行业还不至于大面积重演当年的困境,但是压力确实在上升。

金工

截止上周五,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整体环境的wind全A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日)的距离继续收窄,20日线收于4140点,120日线收于4229,短期均线继续位于长线均线之下,两线距离由上期的-2.98%变为-2.10%,均线距离绝对值小于3%的阈值,市场继续位于震荡格局。

市场进入震荡格局,上证震荡区间位于2700-2900点,震荡格局中核心变量在于市场情绪的变化,在情绪较为极端时往往酝酿市场短期方向的变化。从技术走势上看,对情绪反应最为敏捷的是交易金额的变化,在震荡格局中,交易金额的突然放大,往往意味调整即将来临,而交易金额的大幅萎缩也往往蕴含反弹的来临,因此短期来看,市场处于调整阶段,耐心等待交易金额的萎缩,从目前的交易活跃度来看,若wind全A交易金额萎缩至5000亿以下,市场有望迎来一定幅度的反弹。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PE和PB指标,沪深300与中证500等宽基成分股PE、PB中位数目前都处于相对自身的估值40-60分位点附近,属于正常估值区域,因此考虑长期配置角度,结合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权益仓位维持50%。

银行

1)一季度业绩超预期。A股上市银行整体1Q20盈利增速5.5%,较19年的6.9%下降1.4个百分点,显示了很强的业绩韧性。其中,建行(5.1%)、中信(9.4%)、浦发(5.5%)、光大(11.3%)、平安(14.8%)、江苏(12.8%)、贵阳银行(15.5%)的1Q20盈利增速高于19年。

整体1Q20营收增速7.2%,较19年的10.2%下降3个百分点,下行幅度好于预期。其中,建行、宁波、成都、郑州、青农商、青岛的1Q20营收增速较19年上升。

2)此外,市场担忧疫情会显著冲击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但一季报披露的资产质量好于预期。A股上市银行整体1Q20不良贷款率1.46%。其中,交行、中信、贵阳银行1Q20不良贷款率上升较明显,其余多数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持平或下降。

3)一季报超预期,刺激政策发力,经济逐步反弹,极低估值与经济反弹共振,支撑银行股估值上行。我们坚定看好经济刺激之下的银行股机会,随着经济从低谷反弹,对于银行股悲观预期有望逆转,超预期的一季报业绩亦是催化。

个股方面,我们主推一线龙头:零售银行龙头-招行、平安和小微业务龙头-常熟、张家港行,以及低估值且受益于市场利率下台阶的光大、兴业,关注江苏、北京。

地产

从高频数据来看一二手房交易仍在稳步恢复,截至上周末一手房累计同比增速-37.68%,较前一周增加1.28个PCT。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35.43%、-35.07%、-43.68%,较上周分别增加1.05、1.59、0.87个百分点,可以看到一二线城市仍在领先恢复阶段;二手房交易来看累计同比下降19.6%,较上周增加2.87个百分点,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8.32%、-27.17%、-20.81%,较上周分别提升了6.23、0.93、3.55个百分点。

土地市场恢复领先商品房交易,成交量接近去年同期,其中一二线城市热度较高,三线城市同比大幅下滑。本周100城土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563.07万平方米,累计同比下降5.7%,较前一周上升0.3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线城市成交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4.4%、-8.6%、-75.34%;较前一周变动6.5、1.37、-73.81个百分点。

资金面持续宽松,地产供需双方有望受益。4月20日,央行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调整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对比2月份调整的LPR利率,此次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个基点和10个基点,非对称下降表明央行仍然重视对实体经济的刺激、而非对地产,但总体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地产行业供需双方或均能够从中受益。

政策方面,中央地方博弈持续、地方一城一策调整同比大增。本周荆州下调首套、二套首付比例至20%、30%(原为30%、50%)后又停止执行,是继多所城市(青岛、海宁、广州、济南、宝鸡、驻马店)下调首付比例或限购之后收回,中央地方博弈仍在,但更多城市通过人才政策、暂缓土地出让金、降低预售条件等抒困形式调整,根据中原地产数据,一季度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171次,而2019年同期只有104次,同比上涨65%。

我们认为政策边际将持续宽松,房住不炒基调不变但因城施策也值得重视,整体政策利好地产,土地市场恢复情况领先商品房市场,为四季度的推货、销售提供支撑,我们看好在政策环境宽松情况下带来的交易修复,随交易逐渐活跃,有利于提振板块估值。

在线客服

  • 开户客服 QQ
  • 在线客服 QQ
  • 招商加盟 QQ
  • 技术支持 QQ
  • 投诉建议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