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突破十万亿 利率何时出现分化?_民众期货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 文:杨晓怿
原标题:专项债突破十万亿,利率何时出现分化?
截至2020年3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28219亿元。
其中,一般债务123214亿元,专项债务105005亿元,这意味着专项债的总规模已突破十万亿大关。
虽然其中还包括了2015-2018年发行的置换债券,但随着项目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规模日益增长,十万亿的门槛已经在望。
近期财政部下达了2020第三次提前批专项债,再次新增1万亿额度,并要求在五月底前发行完毕,尽快投入使用;地方政府纷纷加快了专项债的发行与使用工作。但在专项债已经形成了足够的规模后,以项目本身现金流还本付息、要求项目资金自平衡的专项债,却尚未出现利率分化。
财政部曾发布过《关于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管理,提升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此外,还明确了地方政府不得采取“指导投标”、“商定利率”等非市场化的方式干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要让地方债的发行逐步市场化。
但是,由于地方债中的一般债券是由省级一般公共预算进行安排,是政府的表内债务,且有省级政府的信用进行保障,因此未曾出现利率分化趋势,债券的定价主要与当前资金成本有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专项债却有些不一样。
与一般债券不同的是,如今的项目收益自平衡专项债,虽依然是由省级地方政府统一发行,但要求项目的还款与项目收入相对应。也就是说,一旦项目本身存在兑付风险,或者专项收入大幅不及预期,那么即使有财政进行兜底,但其中的保障程度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随着专项债市场的完善,不同收入来源、不同项目收益水平的专项债券应当出现一些利率的分化;这既是专项债市场日趋成熟的标志,也有助于地方债二级市场的逐步建立。
实际上,影响专项债定价未能市场的因素是多样的,也是行政干预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直接表现。除了政府的强信用外,在专项债项目收入日益复杂化、保障程度不明的情况下,专项债的发行利率依然在持续下行。
这并不证明我们的专项债有多么优秀,而是现实矛盾的现象:
首先,是市场宽松的预期。
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市场的宽松正在成为现实。在火热的债市中,城投债的发行成本屡创新低,地方债的利率也明显进入下行通道。这意味着宽松的来临,即使多次强调不搞大水漫灌,但在实体经济的压力之下,该来的总会来的。
在市场宽松的预期下,虽然专项债具体的投向与产出尚不明确,但由于省级政府的强资信、大规模,金融机构依然乐意在地方债上进行“跑量”,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合。也就是说,如今的地方债依然是卖方市场,自然离市场化定价颇有距离。
其次,是实体经济的不振。
为何地方债广受欢迎?还是因为资金无处可去。实体经济的不振已持续几年时间,多少民营企业在风雨飘摇中逐渐倒下。这使得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厌恶进一步加强,在缺乏投资标的之时,似乎地方债也算得上不坏的选择。
过去我们总说是房地产挤出了实体经济的投资,但在地产被严格管控的今天,我们依然还是没有看到实体经济复苏的现象。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使现在的专项债多少都有些问题,但在政府的强资信下,还是“真香”;不出意外的话,在五月密集发行一万亿专项债后,我们还是能看到专项债利率依然不市场化,依然创下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