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遇上高估值,公募风向由快转稳——一季度公
【天风研究】 孙彬彬
摘要:
公募基金持仓市值持续提升,机构持仓小幅下降
2020Q1公募基金持有转债市值由Q4末的938.32亿元稳步提升至1097.92亿元,环比提升17%。一季度市场存量规模增长幅度较小,公募基金持有转债市值占转债存量市值的比重回升至19.7%。
公募基金是持有转债最多的投资机构,Q1末持有转债规模739亿元,占比提高至16.76%,较Q4增持17.9%,单季增持112亿元位列各机构第一。保险、社保和年金均小幅减持,保险持有转债416亿位列第二,较Q4末减持4.1%,年金和社保环比Q4末分别减持33.82亿元,6.0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Q1末自然人持有转债125亿,单季增持33.75亿元,增持幅度达到36.9%。
预计二季度公募基金转债配置环比呈现下降状态
一季度中证转债指数与去年Q4基本持平,公募基金转债持有市值增加159.6亿元,新增规模一方面来自于新发行基金建仓,另一方面更多是由于一季度双值提升带来的转债市值增长。Q1转债均价较去年Q4提升8.74%,转股溢价率提升17.9pct,存量公募基金在3月中下旬主动增持的动能较小,更多操作或是逢高兑现收益,这种情况或传导至二季度上旬。
对于二季度公募基金持有转债情况,我们预计短期环比依旧会呈现下降状态,二季度末还要看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是否再次提升。一方面短期由于转债始终处于高估值状态,性价比不断降低的过程中使得机构资金更多在等待估值收缩的时机;另一方面5月、6月一般处于转债的供给真空期,再者越来越多的强势龙头品种进入转股期后,强赎是在所难免的,存量规模在Q2或下行。
所以当前转债市场处于规模下行与估值收缩的状态,再加上全球疫情背景下,权益市场不确定性仍存,更多配置转债的机构资金目标将转向防御与等待。因此,短期机构持有规模下降或是大概率的情况。目前转债市场处于高位震荡区间,流动性带来的高估值支撑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出现边际变化,转债真正的阶段性左侧才是机构资金继续入市的好时机。对于存量配置转债资金而言,需更重防御属性,减小组合波动,坚持低价低溢价率策略,自下而上配置中长期有望转股的个券。
一季度公募基金转债配置情况
公募基金持仓市值持续提升,机构持仓小幅下降
2020Q1公募基金持有转债市值由2019Q4末的938.32亿元提升至1097.92亿元,环比提升超17%。一季度转债供给仍然旺盛,新发转债39只,但转债赎回节奏也加快,市场存量规模由Q4末的5374亿元小幅增加至5574亿元。公募基金持有转债市值占转债存量市值的比重回升至19.7%,公募基金持有转债市值持续提升,一是在于年初1、2月份权益市场超额收益明显,二是在于转债价格与估值起升带动市值增长,存量公募基金在3月份主动加仓规模较小。
就上交所公布的转债持有者结构而言,公募基金是持有转债最多的投资机构,2020Q1末持有转债规模近739亿元,占比提高至16.76%,较2019Q4增持17.9%,单季增持112亿元位列各机构第一。其他机构方面,保险、社保和年金均小幅减持,保险持有转债416亿位列第二,较2019Q4末减持4.1%,年金和社保环比2019Q4末分别减持33.82亿元,6.07亿元。券商自营和券商资管均持有322亿,较Q4小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2020Q1末自然人持有转债125亿,单季增持33.75亿元,增持幅度达到36.9%,这也是3月份转债估值显著提升的原因之一。
债基持仓市值持续突破高位,混合型基金相对稳定
一季度转债市场行情主要由流动性主导,转债在高估值的支撑下表现强于权益市场,与股市的大幅回撤不同,转债价格和溢价率在一季度持续提升。混合型基金一季度持有转债市值与四季度基本持平,目前持仓204.1亿元。混合基内部再次出现分化,偏债混基持仓107.57亿元,较2019Q4增持11.72%。而灵活配置型和偏股混基则小幅减持,分别持仓77.39亿元和14.47亿元,较Q4分别减持了8.07%和13.57%。
债券型基金一季度整体持有转债市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83.39亿元,增幅21.69%。主要系一季度货币流动性持续宽松,利率下行导致固收资产相对收益走低,债基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对权益资产配置需求增加。一季度前两个月各类债基均对转债资产增持,转债基金持有转债228.6亿元,环比2019Q4大幅增长29.68%;混合债券型一、二级基金分别持有转债160.24亿元和619.84亿元,分别较2019Q4增长24.5%和23.0%;中长期纯债基持仓95.8亿元,较2019Q4略涨5.07%。
债基仓位占比内部分化,混基小幅回落
按各类基金所持转债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重来计算转债仓位,一季度债券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转债仓位均小幅回落,2020Q1末转债占债券型基金仓位比为2.21%,混基为1.02%。债基内部出现分化,一级债基仓位提升0.58pct至13.32%,转债基金仓位回升3.09pct至83.3%;而二级债基仓位较2019Q4回落3.23pct至20.35%,中长期纯债基仓位小幅回落0.05pct至0.14%。混合型基金内部转债仓位均下降:偏债混基仓位下降1.48pct至7.92%,偏股和灵活配置基金仓位分别略降0.04pct和0.05pct至0.14%和0.32%。
一季度末的转债占各类基金资产净值持仓比下降是符合市场预期的,一方面权益市场的不确定性在3月中下旬开始放大,大幅波动的股票市场让多数固收资金的风险偏好下滑;另一方面虽然转债市场在权益回调中表现逆势,但随着价格与估值居高不下,其收益性价比明显弱于正股,部分组合也择高减持转债。若二季度转债价值与正股价值之间的偏离度仍维持较大差异,预计转债持仓占比会继续下滑。
一季度转债基金配置情况
以“可转债”命名的转债基金分类,一季度市场合计41只转债基金(A\C分类合并计算)披露了一季报,新增2只。转债基金所持转债市值由2019Q4的176.89亿元上升至228.61亿元(+29.23%),转债基金净值由220.67亿元上升至274.59亿元(+24.43%)。从持有转债市值来看,长信可转债、汇添富可转债是持有转债市值最多的两只转债基金,持有转债市值均超过30亿元,兴全可转债、中欧可转债以及富国可转债持有市值均超过了20亿元,富国可转债、长信可转债增持规模均超过10亿元。从基金资产净值来看,一季度有24只转债基金的资产净值上升,9只基金资产净值涨幅超过50%。转债仓位分化明显,有18只转债基金的转债仓位上升,其中6只仓位上升超过10%,但也有7只仓位下降超过10%。
此外,剔除了转债基金后,从持有转债市值前三十的二级债基的持仓来看,所持转债市值由2019Q4的263.41亿元上升至317.42.59亿元(+21.89%),总净值由1242.98亿元上升至1950.56亿元(+56.93%),持有转债资产最多的是易方达安心回报。其中25只基金资产净值上升,不过仅金鹰持久增利和东方双债添利的转债仓位上升超过10%,10只仓位下降超过10%,二级债基在2020Q1普遍以减仓为主,平均仓位较一季度下滑3.14pct。
一季度转债基金转债投资规模继续攀升,占基金资产总值的比例由2019Q4的58.29%上升至68.79%,为2017年以来的新高。杠杆水平则较2019Q4下降2pct至1.12,杠杆收缩的主要原因在于3月中下旬流动性带来的估值溢价,将内在价值风险逐步推高,使得转债基金不得不收缩杠杆率。
从历史角度来看,转债基金的整体杠杆系数虽然没有达到2014年前后的水平,但转债占基金资产总值比已经接近2014年时期的高位,与2017年Q4基本持平。短期扩大杠杆或继续提升转债持有比例的可能性较小,二季度还存在持有比例下行的减仓预期。
一季度转债基金收益率较2019Q4下滑,且分化加剧。存量39只转债基金中,仅有15只实现了正收益,其中华宝可转债、鹏华可转债、农银汇理可转债为收益率前三,收益率均超过5%。24只转债基金净值下滑,以南方昌元可转债和华富可转债净值下滑幅度最大,下滑超过5%。随着去年12月份在权益市场上涨的带动下转债价格不断推高,转债进入右侧市场,并且供给大幅提升带来的行业与品种扩大,使得转债进入到今年之后beta属性减弱,alpha的择券能力成为领先市场的重要因素。
从转债基金收益率的中位数来看,一季度转债基金收益率中位数为-0.54%,较2019Q4大幅下滑了7.45pct。一季度转债基金收益率整体下滑主要系疫情影响下,权益市场大幅回撤,市场波动加大,各类品种在不同流动性环境中分化明显,再者今年以来转债的起点无论是从指数层面、转债价格还是估值水平都在去年Q3之上,预期收益大幅压缩,因而转债收益率较四季度明显收缩。此外,行业与个股的分化表现也加剧了转债基金的收益率分化。
从转债基金前五大重仓券的分布来看,金融标的依然是重仓首选,光大、浦发、苏银等银行转债重仓规模稳居前五,张行、中信转债次之,东财、国君转债也获得转债基金重仓。高等级的EB同样是转债基金的重仓选择,G三峡EB1重仓规模位列第二,17宝武EB、18中油EB、19中电EB和19蓝星EB等次之。新券和次新券表现亮眼,希望转债跃进前五,顺丰和木森转债也获得了转债基金重仓。此外福能、中天和电气转债的持有市值均超过1亿元。
一季度转债个券配置情况
新券配置方面,海大、东财和希望最受欢迎,海大转债被超过两百只基金配置,在数量上一枝独秀;东财、希望转债位居基金配置规模的前两名,分别为10.26亿元和8.1亿元,远超过第三名海大转债的2.99亿元。基金持仓比例较高的还有康弘、恩捷、奥瑞和乐普,持有规模均超过5%,其中康弘和乐普为近期医药热点标的,恩捷和奥瑞分别为锂电池隔膜和金属包装行业的细分龙头,基本面较优质。从持有基金家数来看,本季度的新券受欢迎程度不如Q4,除海大转债外基金配置数量均不超过100只,或因为Q1新券质量有所下滑。其中华安作为受基金欢迎的金融品种,搜特作为较稀缺的纺服品种,分别被53和51只转债持有。
从一季度基金持仓变动来看,投资者的配置思路有哪些变化呢?
1)金融券依旧是重仓首选,且持仓规模保持平稳。光大、苏银和浦发转债依旧是基金前五大重仓券,一季度整体持仓规模变动较小。光大(64.09亿)依旧是最核心的基金配置品种,持仓规模与Q4持平。苏银(49.53亿)、浦发(37.48亿)和中信(18.86亿)小幅增持,分别较Q4增持了7.59%、 11.01%和6.69%。前五大银行转债持仓规模达到基金总持仓的22%。券商转债国君、长证转债持仓规模分别较Q4增持了10.82%和4.99%。
2)EB增持幅度大。17宝武EB(42.49亿)、18中油EB(32.21亿)、17中油EB(25.07亿)和15国盛EB(15.33亿)受到公募基金大幅增持,分别较Q4增持了39.46%、41.81%、34.89%和49.07%,而G三峡EB1减持幅度较大,较Q4减持了26.67%
3)机构风险偏好降低。一季度市场不确定性高,基金整体组合配置风险偏好降低,组合波动较小。内需板块被基金看好,轻工行业的欧派、游戏标的游族、食品类的桃李和汽车品种远东转债分别较Q4增持了5.98亿元、4.62亿元、4.44亿元和3.23亿元。而桐昆、顺丰、招路和大族等转债受到了基金减持。此外,从单月环比来看,除公募基金3月持仓比例高于1月、2月份以外,保险、年金、社保、QFII、券商自营与资管、专户理财、信托全部环比下降。机构资金合计年内环比降低持有转债。
4)低评级、小规模品种短期或被机构抛弃。3月中旬开始,转债在游资入市的影响下流动性大幅提升,游资以低评级、小规模品种为主要持有对象,个别品种的过度”T+0”交易导致正股与转债价值偏离度过高,机构投资者逢高对小品种减仓,短期对其他高估值低价格的小品种保持谨慎态度。
此外,公募基金持有转债数量占存量比例超过30%的个券43支,与Q4基本持平。周期和成长品种减仓明显,寒锐、文灿、光华、精测和中来转债机构持仓比例下降。部分前期被游资热炒的小规模医药标的被机构减仓,包括一心、富祥、英科。内需板块机构持有比例大幅提升,包括桃李、游族、欧派、好客、远东和亚泰等。
进入到二季度,无论是权益市场的趋势,还是转债流动性是否会发生边际变化,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面对高价与高估值同行的转债市场,从配置而言,高评级大规模的龙头公司,以及低价低估值的预期差品种或是机构持仓的重点品种。随着二季度进入转债供给收缩期,部分进入转股期的龙头品种触发强赎退市后,也有助于高评级的大品种估值持续支撑。
总结而言,一季度中证转债指数与去年Q4基本持平,公募基金转债持有市值增加159.6亿元,新增规模一方面来自于新发行基金建仓,另一方面更多是由于一季度双值提升带来的转债市值增长。Q1转债均价较去年Q4提升8.74%,转股溢价率提升17.9pct,存量公募基金在3月中下旬主动增持的动能较小,更多操作或是逢高兑现收益,这种情况或传导至二季度上旬。
对于二季度公募基金持有转债情况,我们预计短期环比依旧会呈现下降状态,二季度末还要看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是否再次提升。一方面短期由于转债始终处于高估值状态,性价比不断降低的过程中使得机构资金更多在等待估值收缩的时机;另一方面5月、6月一般处于转债的供给真空期,再者越来越多的强势龙头品种进入转股期后,强赎是在所难免的,存量规模在Q2或下行。
所以当前转债市场处于规模下行与估值收缩的状态,再加上全球疫情背景下,权益市场不确定性仍存,更多配置转债的机构资金目标将转向防御与等待。因此,短期机构持有规模下降或是大概率的情况。目前转债市场处于高位震荡区间,流动性带来的高估值支撑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出现边际变化,转债真正的阶段性左侧才是机构资金继续入市的好时机。对于存量配置转债资金而言,需更重防御属性,减小组合波动,坚持低价低溢价率策略,自下而上配置中长期有望转股的个券。